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

   荣新江  王  静  编

    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2003年10月16日)

 

 

A

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

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26—81。

——,唐宋时代の国都の时间と生活,《月刊百科》1:1,1983,18—21。

——,五代·宋初における长安とその周边——广慈禅院庄地碑の分析を通して——,堀川哲男编《昭和五九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5;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32。

——,唐代京兆府の户口推移,唐代史研究会编《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533-566;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21。

——,唐代东渭桥と东渭桥仓,《京都大学教养部人文》32,1986,1-31。

——,唐代关内道の城郭规模と构造——畿内の边境化との关连を中心にして——,谷川道雄编《中国边境社会の历史的研究》(昭和六三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155—180。

——,《中国の城郭都市——殷周かり明清まで》,东京中央公论社,1991。

——(译注),《唐两京城坊考》,东京平凡社,1994。

——,唐代府兵制の一考察——折冲府の武官职の分析を通し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出版会,1995,173-215。

——,判を通してみた唐代の都城管理,《古代の日本と古代文化》,学生社,1997,67-80。

——,唐代府兵制の再检讨——折冲府の历史地理的检讨,《东洋史研究》56:3,1997,61-89。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

——,唐代京兆府·河南府乡里村考,《东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163-190。

——,隋唐长安城の都市计画上での中轴线に关する一试论,《唐代史研究》3,2000,4—18。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6,2000,337—352。

——,西安隋唐圜丘的考古发现,《文物天地》2001:1,7—10。

——,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6—515。

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人文杂志》1984:4,102—107、111。

 

B

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台北华世出版社,1991。

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新发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保全,唐重修内侍省碑出土记,《考古与文物》1983:4,38—44。

——,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修整,《考古》1985:1,42—47。

——,大雁塔级数考,《文博》1985:6,34—36。

Barrett, T.,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Capital”, Paper presented to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April 18-20, 2002.

北村優季,日唐都城比較制度試論,池田温編《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京東方書店,1992,307-331。

——,书评:妹尾达彦著《长安の都市计画》,《唐代史研究》6,2003,145—151。

毕化,唐代权贵多营私宅,《中国史研究》1983:3,167。

伯希和,冯承均译,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35。

布目潮沨,唐代长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115-124。

——,唐代前半期长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观化,《中国の都市と农村》,东京汲古书院,1992,203—234。

布目潮沨、山口修,《花ひらく长安》,集英社,1968。

 

C

曹尔琴,唐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1981:2,83—88。

——,唐长安街道名称的解释,《地名知识》1981:4、5。

——,九衢风景尽争新——从唐诗看唐代长安街道,《百科知识》1982:3。

——,唐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学林漫录》9,1983,148—168。

——,说唐长安的青门,《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0—385;《学林漫录》7,1984,102—111。

——,唐长安的寺观及其有关文化,《中国古都研究》[1],1985,144—168。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唐史论丛》1,1988。

——,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唐史论丛》2,1987,118—136。

——,长安黄渠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53—66。

——,唐代长安的酒,《唐都学刊》1990:2,1—10。

——,唐长安章敬寺的位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147—150。

——,唐长安的球戏,《中国古都研究》7,1991,72—88。

——,唐代长安的丝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19—136。

——,唐长安与黄土原的利用,《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23—241。

——,唐长安住宅分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65—81。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9,1947,545—580;《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709-752。

柴晚秋,唐都长安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西北大学学报》1991:1,110—111。

长岛健,唐の长安,井上靖、宫川寅雄编《中国の美术と考古——新发掘报告》,六兴出版,1977,216—232。

长广敏雄,长安の寺塔と壁画(隋朝篇),《美术史》2,1950。

苌岚,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考古与文物》2001:1,60—64。

常青,洛阳龙门石窟与长安佛教的关系,《佛学研究》,1998,197—204。

——,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10-219。

常腾蛟、吕家新,唐长安坊里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考古与文物》1992:5,98—109。

畅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2,93—95。

——,《青龙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慈恩寺与唯识宗,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编《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30—43。

晁华山,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出土金铤,《文物》1981:4,56—57。

车宝仁,杜甫长安故居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3,20—33。

——,杜甫唐都故居考,《唐都学刊》1999:3,41—45、104。

陈安利,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综述,《文博》1999:5,65—68。

陈峰、金城,唐长安立都之缘,《华夏文化》1997:2,58—59。

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帐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16—343。

——,关尾史郎译,长安、洛阳よりトウルファンに将来された文书につぃて,《东洋学报》72,1991,65—93。

陈家麟,长安的崛起,《历史知识》1984:5。

陈剑南,唐代的进奏院与四方馆《秘书》1999:12,36。

陈静,唐长安西明寺勾沉,《宗教研究论集》,1994。]

陈良伟,隋唐两京城门基本类型及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18—505。

陈明达,读《唐长安大明宫》后,《考古》1960:3,52—54。

陈启昭,唐代长安的金融业,《陕西金融》1991:8。

陈尚君,晏殊《类要》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3-336。

陈喜波、李小波,中国古代城市的天文学思想,《文物世界》2001:1,61—64。

陈显昌,唐代长安通往渤海的交通要道,《学习与探索》1983:2,134—137。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陈直,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现代佛学》1963:3,42—47。

陈忠凯,唐代的长安城与丝绸之路,《文博》1992:2,66—71。

——,唐长安城坊里宅第的有序分布,《碑林集刊》7,2001,166—174。

——,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文博》2001:1,71—76。

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4,42—47。

陈子怡,《校正〈两京新记〉》(西京筹备委员会丛刊之二),西安和记印书馆,1936。

陈尊祥,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考,《陕西金融》1984: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的研究,《中国钱币》1984:3,30—32。

程蔷,唐人饮食习俗与长安饮食业,《民俗曲艺》111,1998,171—188。

程宗才,建成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门,《新疆大学学报》1984:1。

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9:2,1971,45-98;氏著《唐研究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0-242。

——,出土文物による最近の唐代史研究,唐代史研究会编《中国历史学界の新动向》,东京刀水书房,1982,133-156。

——,国际都市长安,《遣唐使と正仓院》(海外视点日本の历史4),1986,76-88。

冲本克己,西明寺と吐蕃佛教,《禅学研究》71,1993,85-112。

重光,慈恩寺大雁塔,《文物参考资料》1958:8,71—72。

——,唐大慈恩寺补记,《考古与文物》1983:2,95—99。

楚一鸣,隋大兴城无大兴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196,222。

川合康三,长安に出てきた白居易——喧噪と闲适,《集刊东洋学》54,1985。

——,终南山の变容——盛唐かり中唐へ,《中国文学报》50,1995。

春日礼智,慈觉大师と长安佛教,福井康顺编《慈觉大师研究》,天台学会,1964。

Chung, Saehyang P., “Study of the Daming Palace: Documentary Sources and Recent Excavations”, Artibus Asiae 50, 1990,23-72.

——, “Hsing-ch'ing kung: Some New Findings on the Plan of Emperor Hsuan-tsung’s Private Palace”, Archives of Asian Art 44,1991, 51—67.

——, “Symmetry and Balance in the Layout of the Sui-tang Palace-City of Chang’an”, Artibus Asiae 56,1996, 5-17.

——, “The Sui-Tang Eastern Palace in Chang’an: Toward a Reconstruct ion of Its Plan”, Artibus Asiae, 58.1-2,1998, 5-31.

村上嘉实,唐都长安の王室庭园,《人文论究》5:6,1955,47—63。

——,唐代贵族の庭园,《东方学》11,1955,71—80。

——,中国の庭园——中国庭园史·宋代以前,《禅文化》36,1965,67—72。

村田治郎,《中国の帝都》,京都综艺社,1985。

Cutter, Robert Joe, “The Mizong Hall of Qinglong Si: Space, Ritual, and Classicism in Tang Architecture”, Archives of Asian Art 44, 1991, 27-50.

 

D

戴蕃豫,唐青龙寺教学与日本文化,《现代佛学》1957:3。

戴禾,唐代来长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动和学习,《陕西师大学报》1985:1,111—124。

戴俊英,唐墓壁画人物造型之社会风尚,《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52—259。

党军,唐代长安春节景象,《人民日报》1962.2.6。

岛一,金仙、玉真二观の修营と玄宗の《道德真经》注疏,《立命馆文学》544,74—125。

道端良秀,中国仏教社会事业の—问題——养病坊について,《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8:2,1970;氏著《中国佛教史全集》11,东京书苑,1985,239-269。

邓乔彬,长安文化与王维诗,《文学评论》2001:4,101—107。

丁煌,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上、下),《成功大学历史系历史学报》6,1979,275-314;7,1980,177-220。

董长君,空海在长安(公元774—835),《新观察》1982:16。

董国柱,浅议唐东渭桥的历史地位及《东渭桥记》碑的史料价值,《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18—224。

董鉴泓,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的比较研究,《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6,1997,65—72。

杜文玉,唐代长安的宦官住宅与坟茔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79—94。

——,唐慈恩寺普光法师墓志考释,《唐研究》5,1999,463—467。

——,唐京兆府内折冲府考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3,200。

——,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补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95—402。

杜晓安,就平城、洛阳、长安三个亚文化阶段论鲜卑民族文化的变迁,《许昌师专学报》1993:4,41—46。

渡边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東京柏書房,1996。

——,宫阙と园林——3-6世纪中国にぉける皇帝権力の空间构成,《考古学研究》47:2,2000,12-28。

段浩然,《北里志》中的“三曲”,《西北大学学报》1981:2,44—46。

段鹏琦,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金银器小议,《考古》1980:6,536—541、543。

段清波、吴春,西渭桥地望考,《考古与文物》1990:6,84—89、71。

段晴,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荣新江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34-472。

 

E

Elvin, Mark and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F

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

法门寺考古队,《法门寺地宫珍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樊光春,《长安道教与道观》,西安出版社,2002。

范培松、张建林、张在明、王勇,陕西长安清华山卧佛调查,《考古与文物》2003:2,16—21。

范文质,论杜甫羁旅长安十载的生活与创作,《大庆师专学报》1987:5。

饭田须贺斯,隋唐建筑の日本に及ぼせる影响——长安城と平城京の都市计画について,《文化》19:1,1955,24——38。

方光华,中宗年间京都佛事活动与鉴真的长安之行,《中国佛学》1:1,1998,299-310。

方瑜,寂寞与超越——试论杜甫长安出游诗四首,《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398—413。

丰田裕章,中国都城制に关する一考察,《考古学论集·纲干善教先生古稀记念》,1998,1389-1403。

——,隋唐代における“都城”の概念の変化について——日本の宫都との关系含めて,《条里制古代都市研究》18,2002,171—185。

封野,唐代市井艺妓兴盛的社会原因,《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73—76。

冯汉镛,唐“商山路”考,《人文杂志》1985:2,89—92。

Forte, Antonino, “Chinese State Monaste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Huichao's Wang Wu-tian-zhuguo zhuan Record of Travels in Five Indic Regions, Kyoto 1992, 213-258.

——,“The Chongfu-si 崇福寺in Chang’an. A neglected Buddhist Monastery and Nestorianism”,Paul Pelliot, L’inscription nestorienne de Si-ngan-fou, edited with supplements by Antonino Forte, Kyoto et Paris 1996, 429-472.

福井信昭,唐代の进奏院——唐后半期“藩镇体制”の一侧面,《东方学》105,2003,47—62。

福山敏男,校注《两京新记》卷第三及び解说,《美术研究》170:9,1953,30—66;氏著《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105—184。

——,唐长安城の东南部——吕大防长安図碑の复原,《古代学》2:4,1953;氏著《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185—202。

——,《中国建筑と金石文の研究》(《福山敏男著作集》六),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1983。

福田美穗、浅川滋男,含元殿と麟德殿——唐长安城宫殿の构造と影响,《建筑杂志》117,2002,45—47。

傅升歧,唐中宗与法门寺,《文博》1996:6,102—106。

傅熹年,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文物》1973:7,30—48。

——,唐长安大明宫玄武门及重玄门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77:2,131—158。

——,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考古》1977:6,409—412。

——,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建筑中所反映出的中国南北朝、隋唐建筑特点,《文物》1992:10,28—50。

——,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3,48—63。

——,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讨论,《文物》1998:4,76—87。

——,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10,81—93。

——,福田美穗译,含元殿遗构とその当初の状态に对する再检讨,《佛教艺术》246,1999,113-136。

傅璇琮,唐代长安与东亚文化,《书品》1999:1。

——,唐代の长安と东アジア文化,《アジア游学》3,勉诚出版,1999,17—23。

 

G

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唐代京城社会与士大夫礼仪之研究》,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3。

冈本不二明,唐代传奇《李娃传》の読み方,《未名》18,2000,29—67。

冈崎敬,隋·大兴城=唐·长安城と隋唐·东都洛阳城——近年の调查成果を中心として——,《佛教艺术》51,1963,86—108。

冈田健,長安初唐造像の展望,《佛教艺术》177,1988,61—74。

高濑奈津子,唐代悲田病坊の变迁とその成立背景,《佛教史学研究》45:1,2002,31-54。

高良佐,石刻唐大明·兴庆两宫图考,《大陆杂志》4:8,1952。

高林生,唐长安的商业区,《文史知识》1989:8,46—49。

高明士,唐代的武举与武庙,《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1016-1069。

葛承雍,唐代太仓初探,《人文杂志》1985:4,82—86。

——,唐代甲库考察,《人文杂志》1987:1,99—104。

——,唐代服装与长安气象,《文博》1988:4,49—54。

——,唐代的左藏、右藏与内藏,《人文杂志》1990:5,86—92。

——,唐代乞丐与病坊探讨,《人文杂志》1992:6,87—91。

——,法门寺地宫珍宝与唐代内库,《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5—80。

——,唐代京城芳香建筑考,《国际汉学论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90—198。

——,唐长安伊斯兰教传播质疑,《人文杂志》1996:6,71—76。

——,唐京的恶少流氓与豪雄武侠,《唐史论丛》7,陕西师大出版社,1998,198-214。

——,论唐长安景教传播的兴衰,《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庆北,2000,270-283。

——,从景教碑试论唐长安景教的兴衰,《碑林集刊》6,2000,212—224。

——,唐长安印度人之研究,《唐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3—320。

——,唐长安黑人来源踪迹,《中华文史论丛》6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7。

——,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历史研究》2001:3,181—186。

——,祆教东传长安及其在陕西的遗痕,《国学研究》10,2002,23-38。

葛景春,李白初入京洛考,《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7:2,15—20。

耿鉴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医药文物,《文物》1972:6,56—60,55。

耿占军,唐城长安池潭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2,87—99。

——,《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2,158。

——,唐代长安城园林的分布及其功效,《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65—275。

——,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唐都学刊》1999:4,31—34。

——,唐代长安的大众娱乐场所及其环境建设,《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132—138。

耿占军、安彩凤,《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218。

耿占军、马珺,唐代长安城的球场,《唐都学刊》1998:4,19—20。

——,《唐两京城坊考》校误五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128。

——,《唐两京城坊考》增补五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2,158。

宫崎市定,漢代の里制と唐代の坊制,《東洋史研究》21:3,1962,27-50。

龚杰,唐代道士在长安宫廷的活动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1993:3,3—7。

龚胜生,唐长安城薪炭供销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37—153。

——,唐长安城人口札记二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94。

勾利军,唐代长安、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气候原因,《史学月刊》2002:2,39—43。

古濑奈津子,中国の“内廷”と“外廷”——日本古代史における“内廷”“外廷”概念再检讨のために,《东洋文化》68,1988,1—37;氏著《日本古代王权と仪式》,东京吉川弘文馆,1998,33-57。

古田绍钦,长安西明寺考,《佛教研究》4:6,1940。

郭湖生,麟德殿遗址的意义和初步分析,《考古》1961:11,619—630。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沿革——兼论日本平城京的宫室制度,山田庆儿、田中淡编《中国古代科学史论(续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1,753—805。

郭绍林,唐代京师长安的治安问题,《人文杂志》1994:3,92—96。

郭声波,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3,83—85、21。

——,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4,1988,268-286。

郭石山,关于李白两入长安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2,54—60。

郭义孚,含元殿外观复原,《考古》1963:10,567—572。

 

H

韩保全,唐长安三大皇宫今昔,《文物天地》1982:4,22—24。

——,唐长安佛寺纪略,《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83;《考古与文物丛刊》3,1983,222—229。

——,大雁塔与慈恩寺,《陕西地方志通讯》1985:3。

——,大雁塔与慈恩寺(续),《陕西地方志通讯》1986:4。

——,西安慈恩寺内的唐代砖瓦窑址,《考古与文物》1986:1,58—60。

——,隋正觉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像,《考古与文物》1987:6,57—58,60。

——,《西安的名刹与古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韩建武,唐都长安的胡食,《华夏文化》1997: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宝石玉器,《收藏家》2001:3。

韩建武、贺达炘,巧夺天工——何家村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作坊,《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9-31。

韩茂莉,简述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研究,《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53—259。

韩伟,唐长安城内发现的袖珍银熏球,《考古与文物》1982:1,59—63。

——,陕西唐墓壁画,《人文杂志》1982:3,107—109。

——,法门寺地宫金银器錾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95:1;氏著《磨砚书稿》,258-267。

——,唐代长安之女性世界——为日本唐代女性文物展而作,《文博》1996:1,26—30;氏著《磨砚书稿》,206-212。

——,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1988:10;氏著《磨砚书稿》,217-234。

——,《磨砚书稿——韩伟考古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韩香,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民族研究》2000:3,63—72、109。

——,从西安出土的金银器看中亚文化的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8,2001,73-82。

——,隋唐长安中亚人考索,《人文杂志》2001:3,115-120。

——,隋唐长安的中亚文明琐论,黄留珠主编《西北大学史学丛刊》4,三秦出版社,2001,474-510。

——,隋唐时期长安与中亚的交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128—158。

——,唐代长安译语人,《史学月刊》2003:1,28—31。

寒石,《唐两京城坊考》增补质疑,《书品》2000:6,63-66。

Hansen, V., “The Hejia Village Hoard: A Snapshot of China's Silk Road Trade”, Orientations, 34.2, Feb., 2003, 14-19.

何汉南,西安西郊清理出一批唐代造像,《文物参考资料》1957:6,85—87、89。

何士骥,唐大明兴庆及太极宫图残石发掘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5:4,1934。

——石刻唐太极宫即府寺坊市残图、大明宫残图与兴庆宫之研究,《考古专报》1,国立北平研究院,1935。

何晓毅,杜甫曲江诗思想发微,《陕西师大学报》1983:2,68—77。

何新胜,大唐长安与各族流寓人口,《丝绸之路》1995:1,43—45。

何正璜,从西安碑林看唐代中外交往,《文物天地》1982:4,26—27。

贺业钜,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文博》1984:2,35—43。

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呼琳贵,由礼泉坊三彩作坊遗址看唐长安坊里制度的衰败,《人文杂志》2000:1,89—90。

——,唐万善寺尼神道咒石及相关史地问题,《碑林集刊》6,2000,165—167。

呼琳贵、刘合心,西安新出现唐车马具窖藏及相关问题探讨,《文博》1998:4,78—80。

呼琳贵、尹夏清、杜文,西安新发现唐三彩作坊的属性初探,《文物世界》2000:1,51—53。

胡宝华,唐代朝集制度初探,《河北学刊》1986:3,73—75。

胡德经,洛阳——长安两京古道考察,《中州今古》1986:1,6—11。

胡戟、河洛,唐代长安太平坊,《西北历史史料》1982:1,68—74。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内幕,《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97-125。

胡小丽,唐代胡俑、胡商与丝绸之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28-230。

胡永炎,武后七宝台浮雕龛像——长安风格1,《艺术家》53:6,2001,227—229。

——,安国寺遗址盛唐石像——长安风格2,《艺术家》54:1,2002,226—228。

——,青龙寺密教传法灌顶道场——长安风格3,《艺术家》54:2,2002,340—342。

——,法门寺供养舍利道场——长安风格4,《艺术家》54:3,2002,198—201。

——,法门寺密教图像供养宝库——长安风格—5,《艺术家》54:4,2002,198—202。

——,香积寺净土古剎善导灵塔—长安风格—6,《艺术家》54:5,2002,432—435。

——,庆山寺武后佞佛金棺银椁——长安风格7,《艺术家》54:6,2002,372—375。

——,庆山寺舍利宝帐完美瘗葬组合——长安风格8,《艺术家》55:1,2002,454—457。

——,大海寺天王菩萨秘教与净土的奇葩——长安风格9,《艺术家》55:2,2002,260—263。

——,五台山无垢净光塔汉白玉石像——长安风格10,《艺术家》55:3,2002,376—379。

——,神都洛阳龙门佛国净土——长安风格11,《艺术家》55:4,2002,264—267。

——,西明寺玄奘及小沙弥佛光王李显——长安风格12,《艺术家》55:5,2002,263—267。

——,天龙山石窟中亚艺术风格烙印——长安风格13,《艺术家》55:6,2002,453—459。

——,天龙山石窟的新古典美学基因——长安风格14,《艺术家》56:1,2003,462—469。

——,天龙山后笈多时代绝响作品——长安风格15,《艺术家》56:3,2003,298—30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长安风格16,《艺术家》56:4,2003,458—465。

——,韩国庆州石窟庵菩提瑞像——长安风格17,《艺术家》56:5,2003,408—415。

——,圣德太子建法隆寺国际多元化名品——长安风格18,《艺术家》56:6,2003,162—169。

——,白凤雕刻药师尊像唐风绝品乍现——长安风格19,《艺术家》57:1,2003,346—353。

——,鉴真渡日泽惠东瀛唐招提寺——长安风格20,《艺术家》57:2,2003,466—475。

户崎哲彦,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上),《彦根论丛》296,滋贺大学,1995,1—21。

——,柳宗元の故乡と唐长安城——柳宗元の故乡·庄园をめぐる唐代长安城里坊·长安县乡里に关する历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试み(下),《滋贺大学经济学部研究年报》2,1995,43—78。

——,柳宗元の庄园経営,《彦根论丛》298,1995,滋贺大学,41—62。

护雅夫,長安を中心とする東西文化の交涉,《東洋学術研究》8:4,1970,24-43。

华豫,唐都长安的食品贸易市场,《历史教学》2000:7。

黄煌,唐代的城市居民生活与城市经济,《华东师大学报》1992:3。

黄鉴泓,从隋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看我国一些都城市局的演变,《科技史文集》5,1980,116—123。

黄寿成,说唐代的东渭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2,114-118。

黄新亚,《长安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

黄永年,述《类编长安志》的史料价值,《中国古都研究》[1],1985,102—123;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氏著《唐代史事考释》,587—606。

——,敦煌写本常何墓碑和唐前期宫廷政变中的玄武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32-153;氏著《唐代史事考释》,37-56。

——,《唐代史事考释》,联经出版社,1998。

——,考唐长安城内两个缺失的坊名,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85—490。

——,说饼——唐代长安饮食探索,氏著《唐代史事考释》,491—496。

——,《唐史史料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黄正建,唐朝人住房面积小考,《陕西师大学报》1994:3,123—124。

——,书评:唐代学会编《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唐研究》3,1997,502—508。

 

J

吉田歓,隋唐长安宫城中枢部の成立过程,《古代文化》49:1,1997,1—18。

——,隋唐长安宫城中枢部の展开过程,《古代文化》50:4,1998,19—30。

加地哲定,長安青龍寺の遺蹟に就いて,《密教研究》71,1938。

加藤繁,内庄宅使考,《东洋学报》10:2,1920;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261—282。

——,车坊に就いて,《东洋学报》15:1,1925;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294—298。

——,《唐宋の草市に就いて》,《史学杂志》37:1,1926;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80—386。

——,《唐宋时代の草市及び其の发展》,《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1933;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87—421。

——,唐宋时代の市,《福田德三博士追忆论文集——経济研究》,1933;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347—379。

——,柜坊考,《东洋学报》12:4,1936;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489—509。

——,唐宋时代の商人组合“行”を论じで清代の会馆に及ぶ,《史学》14:1,1939;氏著《支那经济史考证》上,422—460。

——,《支那经济史考证》上,东洋文库,1952。

贾俊霞,白居易在长安,《渭南师专学报》1994:4,20—25。

贾俊霞、阚耀平,隋唐长安城的水利布局,《唐都学刊》1994:4,4—11。

贾麦明,西北大学发现唐代砖垒渗井,《文博》1985:1,94。

——,唐长安温国寺地点小考,《人文杂志》1986:3,104。

——,唐长安大明宫及出土文物,《故宫文物月刊》10:1,1992,107—113。

——,唐长安城佛寺与西安出土的唐泥佛像,《故宫文物月刊》11:6,1993,72—81。

贾麦明、李健超、王建新,新发现的“开元故幢”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1:5,93—94。

贾麦明、刘瑞,西北大学田家炳高资培训中心楼基出土唐代文物,《考古与文物》2003:1,12—16。

贾宪保,唐代北司的司法机构,《人文杂志》1985:6,86—90。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

姜克任、刘炎,西安发现唐代礼佛奏乐图石刻佛座,《文物》1984:10,94—95。

江川式部,平城宫の造酒司と唐朝の良醖署について,《ァジァ史论集》5,明治大学,2000,114-115。

蒋凡,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考辨——兼论唐代驿递制度,《安徽师大学报》1994:1,52—64。

蒋靖,小雁塔,《文物》1979:3,88。

结城令闻,长安佛教史迹巡访记,《东方学报》6(别篇),1936。

金德平,唐代长安话日母读音考,《陕西师大学报》1988:1,40—45。

金子修一,关于唐代后半的郊祀和帝室宗庙,《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1123—1157。

——,唐の太极殿と大明宫——即位仪礼にぉけるその役割について,《山梨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44,1993,52-64。

——,王诗林译,唐的太极殿与大明宫——就其于即位仪礼中的功能而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7,2000,260—270。

京都文化博物馆《大唐长安展——京都のはゐかな源流をたずねゐ——》,京都文化博物馆,1994。

——,《长安——绚烂たる唐の都》,角川书店,1996。

京洛(李健超),隋大兴城无大兴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3,196,222。

——,长宁公主宅在长安崇仁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3,88,242。

——,唐长安城太平公主宅第究竟有几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181—183。

久保田和男,唐宋国都の都市构造について——记号としての空间,《史滴》17,1995,74—78。

驹井和爱,唐长安式都城の起源に就いての小考,《人类学杂志》57:3,1942,1—6。

驹田信仁,《长安春秋》,集英社,1981。

 

K

康震,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73—79。

——,隋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人文杂志》2002:1,91—97。

堀敏一,唐户令乡里、坊村、邻保关系条文の复原をめぐつて,《中村治兵衛先生古稀記念洋史論集》,东京刀水书房,1986;氏著《中国古代の家と集落》,东京汲古书院,1996,375-399。

 

L

赖亮郡,隋唐时期的东宫兵,《第五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丽文文化事业公司,2001,787—830。

赖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唐研究》9,2003,315-342。

劳干,南方型的城市与北方的城市,《中国的社会与文学》,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雷巧玲,唐人的宗教信仰与舍宅置寺观,《文史知识》1993:2,119—122。

——,唐代租宅初探,《晋阳学刊》1993:3,70—74。

——,唐代赐宅述论,《唐都学刊》1994:4,12—17。

——,从居住方式的变迁看唐王子权利的消长,《晋阳学刊》1996:3,92—97。

——,试论唐代的住宅文化,《人文杂志》1997:4,74—77。

——,唐代凶宅剖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72—75。

雷巧玲、赵更申,唐长安筑宅趋势探析,《文博》2001:6,37—43。

雷闻,隋唐朝集制度研究——兼论其与两汉上计制的异同,《唐研究》7,2001,289-310。

——,论唐代皇帝的图像与祭祀,《唐研究》9,2003,261-282。

雷依群,大雁塔,《文博》1986:3,74—76。

黎虎,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智能,《文史》47,1998,67—90。

李宝玲,商山道上的白居易,《逢甲人文社会学报》5,2002,67—88。

李从军,李白第一次入长安考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1,68—70。

李儿龄,《中国宫廷礼俗》,台北百观出版社,1994。

李方,唐代长安的西域人,《中国青年报》1987.6.28。

李福标,皮日休五入长安说,《咸阳师专学报》1999:2。

李恭,唐长安城坊宅第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4,22。

李广林,唐代曲江游览区的兴衰,《人文杂志》1983:5,94—95。

——,唐长安的达官贵人宅第,《唐都学刊》1986:3,24—31。

李浩,论唐代园林别业与文学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55—59。

——,唐代园林别业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237—244。

——,《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修订版),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中唐文学会报》10,2003,1-9。

李鸿宾,唐代枢密使考略,《文献》1991:3,82—91。

——,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39—44。

李怀清,西北大学校园里的唐代遗迹与遗物,《考古与文物》1995:4,32—38、31。

李健超,霸上与长安,《西北大学学报》1984:1,100—104。

——,宋吕大防《长安图》述略,《西北历史资料》1984:2,58—63。

——,唐长安临皋驿,《考古与文物》1984:3,91—92。

——,《千唐志斋藏志》校补《唐两京城坊考》,《西北大学学报》1987:4,113—121、6。

——,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中国古都研究》3,1987,157—168。

——,唐长安实际寺遗址出土文物,《考古》1988:4,314—317。

——,汉唐时期长安、洛阳的西域人,《西北历史研究》,1988,41—83。

——,唐长安1:2.5万复原图,《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169—175。

——,唐长安实际寺的高僧“吉藏、善导、鉴真”,《历史月刊》75,1994,82—89。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

——,汉唐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与黄土地带国都的生态环境嬗变,《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88—97。

——,上林苑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西安经济文化发展的不良影响,《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84—302。

——,洛阳西安出土隋唐墓志与隋唐两京城坊(里)的研究,赵振华主编《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1-27。

李剑国,玄宗鸡坊再考:对拙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的一点补正,《书品》2000:3。

李锦绣,禁军及京师宿卫兵费,《唐代财政史稿》(上)第一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84—1193。

——,唐长安大明宫西夹城内出土封泥研究——兼论唐后期的口味贡,《中华文史论丛》59,1999,114—137。

李珺平等,长安杜公祠小考,《陕西地方志通讯》1987:1。

李令福,从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来看西安附近渭河的侧蚀,《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60—283。

——,来唐日本人在唐都长安,《唐都学刊》2001:4,24—26。

李石根,唐代长安与西域音乐——唐乐述要之八,《音乐生活》1989:6,21—22。

李凇,《陕西古代佛教美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0:2,61—69。

李孝聪,书评:《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唐研究》7,2001,546—554。

——,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李孝聪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48—306。

李心纯,汉唐长安的岁时习俗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98—113。

李永强、邢建洛,隋唐东西二京布局分析,《远望集》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83—687。

李之勤,唐关内道馆驿考略,《西北历史资料》1982:1,50—67。

——,西安古代户口数目评议,《西北大学学报》1984:2,45—51。

——,关于元代刘斌兴建灞桥的重要历史文献——李庭的《创建灞石桥记》和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的《灞桥》条,《西北历史资料》1984:1,64—72。

——,柳宗元的《驿馆使壁记》与唐代长安附近的驿道和驿馆,《西北历史资料》1984:1;《中国古都研究》[1],1985,124—143。

——,唐代的文明道,《西北历史资料》1985:1。

——,《沙河古桥为汉唐西渭桥说质疑》增补,《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10—217。

——,《西北史地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李志慧,杜甫在长安述评,《唐代文学论丛》,1983。

——,《杜甫与长安》(中国古代作家研究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砺波护,太仓と含嘉仓,《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0-57。

——,胡宝珍译,白子明校,唐代的畿内与京城四面关,《河北师院学报》1993:4,31—37、51。

——,唐代长安の石刻,京都文化博物馆编《长安》,角川书店,1996,189—225。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1,77—82。

《两京新记》读书班,隋唐长安史地丛考,《唐研究》9,235-260。

廖立,高适征诣长安岑参献书西周在洛阳辨,《中州学刊》1994:2,97—101。

廖幼华,史书所记唐代关中平原诸堰,《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149—178。

林德政,盛唐时期长安粮政之研究,《史化》8,1977。

林惠萱,唐代进士曲江会及其政治功能,《中兴史学》7,2001,53—62。

林立平,中唐后城市生活的“俗世化”趋向,《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1991,229-247。

林思桐,从大明宫出土的“石志”看唐代的马球运动,《体育资料》1980:2。

林纹如,唐代两京的城市风格与居民生活圈,中兴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1988。

林悟殊,唐代长安火祆大秦寺考辨,《西北史地》1987:1,8—12。

刘安琴,唐朱雀大街北到哪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2,122,82。

刘广英,《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商榷,《人文杂志》1984:4,108—111。

刘航,长安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名城》,1992:4。

刘健明,论唐代的翰林院,《食货月刊复刊》15:7、8合刊,1986。

——,论唐玄宗时期的集贤院,《隋唐史论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3,54-64。

刘兰华,唐宋以来宫廷用瓷的来源与烧造,《文博》1996:3,14—20,25。

刘篷春,“玄武门之变”伏兵考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10。

——,也说“玄武门之变”真相,《文史杂志》98:4,56—57。

刘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陆杂志》82:1,1980,31—48;氏著《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学生书局,1992,441—480。

刘文瑞,唐长安城作用略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8,2001,202-207。

刘艳杰,唐代进奏院小考,《厦门大学学报》1997:4,14—17。

刘昭莹,唐代日僧圆仁在长安的生活与见闻,《建国学报》14,1995,257—269。

刘致平、傅熹年,麟德殿复原的初步研究,《考古》1963:7,385—392。

刘尊明,隋唐宫廷音乐文化初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997:2,74-81。

龙瑛宗,《杜甫在长安》,联经出版社,1995。

瀧川政次郎,内教坊考,《国学院法学》2:2,1965,1—16。

——,都城制とその思想,《京制並に都城制の研究》,角川書店,1967。

娄雨亭,辨唐长安的“灵花寺”与“云华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4,35。

——,《两京道里记》并非韦述所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1,82。

卢兆荫,唐青龙寺遗址踏查纪略,《考古》1964:7,346—348。

鲁人勇,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兼论唐长安、凉州北道的驿程及走向,《宁夏社会科学》1983:2,50—57。

陆庆夫,从敦煌写本判文看唐代长安的粟特聚落,《敦煌学辑刊》1996:1,47—51。

吕卓民,西安城南交潏二水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2,163—174。

——,隋唐永安渠渠首的福堰遗址,《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87。

——,试述古代关中地区在全国地位的升降演变,《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403—416。

罗桂环,唐代长安城绿化初探,《人文杂志》1985:2,93—96。

罗世平,四川唐代佛教造像与长安样式,《文物》2000:4,46—57。

雒长安、张占文,新出柳公权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碑,《书谱》1988:1,54。

 

M

马驰,《唐两京城坊考》中所见仕唐蕃人族属考,上官鸿南、朱士光编《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21-637。

——,唐长安城流水与园林,《寻根》2002:2,96—101。

马得志,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59:6,296—301。

——,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考古》1959:10,549—558。

——,唐代长安城平康坊出土的鎏金茶托子,《考古》1959:12,679—681。

——,1959—1960年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61:7,341—344。

——,唐长安城的调查发掘,《文博通讯》1982:5,4—10。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考古》1982:6,640—646。

——,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4,329—336、310。

——,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5,441—448。

——,再论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的位置:兼与秦建明同志商榷,《考古》1994:6,559—563。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の建筑样式とその源流,《东ァジァの古代文化》93,1997,75-84。

马得志、马洪路,《唐代长安宫廷史话》,新华出版社,1994。

马得志、杨鸿勋,关于唐长安东宫范围问题的探讨,《考古》1978:1,60—64。

马国荣,唐鸿胪寺述论,《西域研究》1999:2,20—28。

马俊民,唐代宦官专权与北军、马政的关系,《河北大学学报》1988:4,115—120。

马里千,祆祠与波斯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1,155—169。

马文军,唐长安城中的农艺业,《人文杂志》1996:1,96—98、104。

马先醒,中国古代城郭形制考述,《中国古代城市论集》,简牍学会,1980,201—220。

马正林,长安城的兴起,《陕西师大学报》1976:1,109—120。

——,隋唐长安城,《陕西师大学报》1976:3,120—131。

——,唐长安风景区的地理特征,《陕西师大学报》1980:4,63—68。

——,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的特征,《历史地理》3,1983,67-77。

——,论西安城选择的地理基础,《陕西师大学报》1990:1,19—24。

Divid McMullen,“Bureaucrats and cosmology: The ritual code of T'ang China”, Rituals of Royalty: Power and ceremonial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 ed.by David Canadine and Simon Pr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81-236.

妹尾達彥,唐代长安の都市形态,布目潮沨、妹尾達彥编《唐·宋时代の行政·经济地图の作制》,1982,65-85。

——,唐长安の街西,《史流》25,1984,1—31。

——,“A Draft Bibliography of Works concerning Ch’ang-an City during the T’ang Period”, T’ang Studies 2, 1984, 129-186。

——,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作者自刊,1984,60页。

——,The Urban Systems of Chang'a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D.583-907, Historic Cities of Asia. An Introduction to Asian Cities from Antiquity to Pre--modern Times, Ed. by Muhammad Abdul Jabbar Beg, Malaysia 1986, 159-200.

——,唐代の科举制度と长安の合格礼仪,《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239-274。

——,唐代长安の盛り场(上),《史流》27,1986,1—60。

——,唐代後半期の長安と传奇小説——《李娃传》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壽記念論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の諸問题》,中国書店,1987,476-505。

——,唐代長安近郊の官人别荘,唐代史研究会編《中国都市の歴史的性格》,刀水书房,1988,125—136。

——,唐代长安の盛り场(中),《史流》30,1989,37—91。

——,唐代長安の店舗立地と街西の致富譚,《布目潮沨博士古稀纪念论集·東ァジァの法と社会》,汲古书院,1990,191—243。

——,都市の外国商人——8、9世紀の中国にぉける異人買宝譚,比較都市史研究会編《比較都市史研究会创立20周年记念论文集·都市と共同体》,東京名著出版,1991,283—306。

——,唐長安城の儀礼空間——皇帝儀礼の舞台を中心に,《東洋文化》72,1992,1—35。

——,白居易と长安·洛阳,《白居易研究讲座》第1卷《白居易の文学と人生》,勉诚社,1993,270—296。

——,唐長安人口論,《堀敏一先生古稀記念論集·中国古代の国家と民眾》,汲古書院,1995,561-597。

——,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09—553。

——,宇宙の都から生活の都ヘ,《月刊しにか》,大修馆书店,1996,28—33。

——,大明宫的建筑形式与唐后期的长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97—108。

——,都市の生活と文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史の基本问题》,东京汲古书院,1997,365—442。

——,黄土地带の国都と生態環境史,《自然·人間·文化——場としての歴史学·人類学》,筑波大学,1997,55-62。

——,中唐の社会と大明宫,《中唐文学の视角》,東京創文社,1998,339—356。

——,唐开元长安城图作制试论,《歴史人类》26,筑波大学,1998,41-91。

——,唐代长安城的人口数与城内人口分布,《中国古都研究》12,1998,179-189。

——,唐都长安东市的民间印刷,《中国古都研究》12,1998,226-234。

——,帝国の宇宙论——中华帝国の祭天仪礼,水林彪、金子修一、渡边节夫主编《王权のコスモロジ-》,东京弘文堂,1998,233—255。

——,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东洋史研究》55:2,1996,35—74。

——,唐代长安城与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变迁,《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02—222。

——,唐代都市的构造与文化,《国际中国学研究》创刊号,韩国中国学会,1998。

——,唐代长安东市の印刷业,《东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200—238。

——,关中平原灌溉设施的变迁与唐代长安的面食,《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42—64。

——,唐长安城にぉける官人の居住环境,《历史人类》27,筑波大学,1999,1-37。

——,《长安都市计画》,讲谈社,2001。

——,诗のことば、テクストの権力における科举文学の成立,《中国——社会と文化》16,2001,25—55。

——,恋をする男——九世纪の长安における新しい男女认识の形成,《アジア史研究》26,2002,43—66。

——,恋爱——唐代における新しい两性认识の构筑,《唐代史研究》6,2003,2-40

——,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9,2003,9-52。

蒙曼,开天政局中的唐元功臣集团,《文史》2001:4,95—118。

——,唐玄宗朝北衙禁军准内廷体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北大史学》9,2002,216—237。

——,公主婚姻与武周以后的政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4,92—98。

——,骁果、给使营与唐代的北衙禁军——兼论北衙禁军形成的制度渊源,《民族史研究》4,民族出版社,2003,113-122。

——,唐代长安的公主宅第,《唐研究》9,2003,215-234。

孟晋,唐都长安休闲娱乐文化发展的背景考察,《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2,14—16。

——,唐代长安休闲娱乐文化的盛衰及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8:4,2002,45—45。

米泽嘉圃,唐集贤殿书院の作画机能とその画家,《东方学报》11:1,1940,394—404。

绵阳师专李白研究室,关于李白首入长安时间问题的讨论述评,《绵阳师专教学与研究》1987:2。

牧歌,唐长安城东南隅最大的工商业市场:东市,《陕西商业专科学校学报》1994:2。

牧田谛亮,唐长安大安国寺利涉について,《东方学报》31,1961,321—330。

——,隋長安大禅定寺智興——鳴鍾説話传承について,《福井博士頌寿記念東洋文化論集》,1969,951—963。

——,唐长安大安国寺利涉とその勧善文,氏著《中国仏教史研究》,大東出版社,1981。

穆晓军、刘瑞、陈晓捷,唐长安城太平坊东南隅出土遗物,《文博》1998:6,22—28。

 

N

那波利贞,盛唐の长安,《历史と地理》1:7、8,1918。

——,唐宋时代の旗亭酒楼(上、中、下),《历史と地理》18:4,1926,310—324;18:5,1926,392—408;18:6,1926,502—504。

——,唐の长安义宁坊の大秦寺の敷地に关する支那地志类の记载に就いて(上、下),《史林》11:1,1927,78—85;11:2,1927,34—43。

——,支那首都计画史上より考察したゐ唐の长安城,《桑原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东京弘文堂,1930,1203-1269。

——,支那都邑の城郭と其の起原,《史林》10:2,1925。

——,唐代の长安城内の朝野人の生活に浸润したる突厥风俗に就きての小考,《甲南大学文学会论集》27,1965,1-55。

倪志俊,西安慈恩寺发现唐代线刻菩萨像残石,《文物》1984:3,53。

宁欣,唐代长安流动人口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1,93—100。

——,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中国文化研究》2002:2,71—79。

牛致功,评两本研究唐代长安的专著,《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1991年)》,三秦出版社,1991,113-128。

——,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94:1;氏著《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455-466。

 

P

潘镛,唐代的长安,《昆明师院学报》1981:4。

Pelliot, P., L’inscription nestorienne de Si-ngan-fou, edited with supplements by Antonino Forte, Kyoto et Paris 1996.

彭树智,唐长安与祆教文化的交往,《人文杂志》1999:1,96—103。

平冈武夫,唐の长安城のこと,《东洋史研究》11:4,1952,37—52。

——,《唐代の长安と洛阳·索引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6;同朋舎,1985复刊。

——,《唐代の长安と洛阳·资料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6;同朋舎,1985复刊。

——,《唐代の长安と洛阳·地图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6;同朋舎,1985复刊。

——,唐长安城の遗迹调查と夏承焘氏の曲江池考につぃて,《东方学报》29,1959,373—380。

——,唐の长安,《历史教育》14:12,1966,44—51。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蒲小平,波斯国王父子为何客居长安,《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7:12。

 

Q

齐东方,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发现与金银器的研究,《文博》1991:4,68—72。

——,西安沙坡村出土的粟特鹿纹银碗,《文物》1996:2,45-50。

——,西安市文管会藏粟特式银碗考,《考古与文物》1998:6,23—26。

——,《唐代金银器研究·唐代金银器与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何家村遗宝埋藏地点和年代,《考古与文物》2003:2,70—74。

——,何家村遗宝埋藏地点和年代,《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11-17。

——,何家村遗宝与丝绸之路,《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33-45。

——,“The Burial Location and Dating of the Hejia Village Treasures”, Orientations, 34.2, Feb., 2003, 20-24.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唐研究》9,2003,53-84。

齐东方、申秦雁主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气贺泽保规,唐の长安の人口と兵士,《法史学研究会会报》2,1997,48-53。

乔长阜,杜甫与高适李白游宋中考辨——兼辨杜李游鲁及杜入长安时间,《杜甫研究学刊》1995:2,36—38。

秦建明,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位置考,《考古》1994:2,171—174。

秦建明、董鸿闻等,唐初诸陵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初探,《文博》2003:4,43—48。

秦珠,长安发现唐智该法师碑,《考古与文物》1985:4,21—24。

秦竹,唐长安城南翠微宫废宫为寺的时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70。

青木和子,唐代长安の祆教寺院について,《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7,1978,94-102。

清木场东,首都长安の食粮调达にぉける陆运——唐の洛陕陆运制(1),《中国城市の历史的研究》,刀水书房,1988,137—147。

——,仓砖铭からみた唐太仓の构造,《东アジア古文书の史的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90,203-234。

邱晨音,《唐两京城坊考》正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88。

——,唐长安教坊小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54。

瞿兑之,以日本平安京证唐代西京之规制,《史学年报》1929:1。

 

R

任士英,长安宫城布局的变化与玄宗朝中枢政局——兼及“太子不居于东宫”问题,《唐研究》9,2003,169-184。

日野开三郎,唐宋时代都市の发展と镇,《史学杂志》49:7,1938。

——,唐代城邑坊市角隅について,《东洋学报》47:3:1964,1—34。

——,唐代大城邑の户数規模に就いて——特に首都を長安中心とする,《東洋史学》27,1964,1—30;《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学論集》13,三一書房,1993。

——,唐代の寄附铺と柜坊——唐都·长安の金融业者,《东洋史学》23,1961;《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5,1982,160—202。

——,唐代の金融业者“柜坊”の形成,《久留米大学商学部创立二十五周年记年论文集》,1976;《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5,204—230。

——,《唐代邸店の研究》,《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7,福岗自版,1992。

——,《续唐代邸店の研究》,《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8,福岗自版,1992。

——,唐の城坊市制とその弛崩,《日野开三郎东洋史论集》20,三一书房,1995。

阮堂明,考据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考据——李白两入长安问题争论之反思,《山东师大学报》2001:3,47—51。

芮传明,唐代“酒家胡”述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2,159—166。

荣新江,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2,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2—90;氏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238-257。

——,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6,1999,27—85;氏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37-110。

——,法门寺与敦煌,《’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66—75;氏著《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29-51。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tr. by Bruce Doar),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IV.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December 2000, 117-163.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

——,《释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与祖尔万,《华林》2,中华书局,2002,201-213;氏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326-342。

——,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中国学术》2002:4,商务印书馆,2002,56—76。

——,盛唐长安:物质文明闪烁之都,《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7-53。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祆祠的社会功能,荣新江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85-412+图1-9。

——,女扮男装——唐代前期妇女的性别意识,邓小南编《唐宋妇女与社会》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23-750+图1-15。

——,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9,2003,1-8。

荣新江、王静,韦述及其《两京新记》,《文献》待刊。

 

S

桑原骘藏,長安の青龍寺の遺蹟に就いて,《史林》12:3;氏著《桑原骘藏全集》2,东京岩波书店,1968,213-234。

——,隋唐时代に支那に来住した西域人に就いて,《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京都,1926;氏著《桑原骘藏全集》2,岩波书店,1968,270-360。

——,长安の旅,《考史游记》,京都弘文堂,1937;氏著《桑原骘藏全集》5,岩波书店,1968,277-360。

Schafer, E. H., “The Last Years of Ch’ang-an”, Oriens Extremus 10, 1963, 133-79.

森部丰,唐京兆府内折冲府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59—380。

——,华やかなる国际都市——长安の物语,《月刊しにか》2002:7,29-35。

山崎宏,隋の玄都観とその系谱,中国思想宗教史研究会《中国宗教社会》,不昧堂书店,1965;氏著《隋唐佛教史の研究》,66-89。

——,炀帝の四道场,《东洋学报》34,1952,22—35;氏著《隋唐佛教史の研究》,90-121。

——,唐代长安略画,《中国佛教文化史の研究》,法藏馆,300—311。

——,《隋唐佛教史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71。

——,隋の大兴善寺,氏著《隋唐佛教史の研究》,66-89。

杉村勇造,《中国の庭》,求龙堂,1966。

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

陕西省博物馆、乾县文教局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7,26—32。

——,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7,13—25。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1,30—42。

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钻探组,唐长安城兴化坊遗址钻探简报,《文物》1972:1,43—4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重庆出版社,1998。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资料,《人文杂志》1958:1,85—95。

——,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3,79—94。

——,长安县南里王村唐韦泂墓发掘记,《文物》1959:8,8—18。

——,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64:1,7—18。

——,西安发现晚唐祆教徒的汉、婆罗钵文合壁墓志——唐苏谅妻马氏墓志,《考古》1964:9,458。

善峰宪雄,唐朝时代の悲田养病坊,《龙谷大学论集》389·390,1969,329—342。

尚民杰,隋唐长安城的设计思想与隋唐政治,《人文杂志》1991:1,90—94。

——,长安城郊唐皇室墓及相关问题,《唐研究》9,2003,403-426。

申秦雁,唐代荐福寺,《文博》1991:4,91—93。

——,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补正,《考古与文物》1999:2,82—83。

——,重见天日的遗宝,《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1-10。

沈睿文,昭陵陪葬墓地布局研究,《唐研究》5,1995,421—452。

盛会莲,唐代坊市制度的发展变化,《西北师大学报》2000:3,99—102。

师培业,唐代长安球场小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2。

石尔琪,大唐长安皇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1995,79—95。

石怀,日本圆仁唐长安所见,《文博》1985:6,37—38,29。

石见清裕,唐代の鸿胪寺と鸿胪客馆,《古代文化》42:8,1990,48—56;氏著《唐の北方问题と国际秩序》,东京汲古书院,1998,356-383。

石田干之助,《长安の春》,创元社,1941。

——,《历代名画记》と《京洛寺塔记》——唐の长安に於ける佛寺の壁画に关する两书の记事に就いて,《古美术》16:2,1946;氏著《东亚文化史丛考》,1973,361—369。

——,白楽天の长安旧游回顾の诗について,《中国文学》93,1946;又《石田干之助著作集》3,六兴出版社,1986。

——,榎一雄解说,《增订·长安の春》,东京平凡社,1967。

石田干之助、田中克己,《大唐の春》,文艺春秋社,1967。

石晓军,唐代における鸿胪寺の附属机关について,《史泉》86,1997,19-34。

——,隋唐四方馆考略,《唐研究》7,2001,311—326。

——,隋唐时代の四方馆について,《东方学》103,2002,65-79。

石音,古代最大的城市——唐长安城,《城市建设》1981:2,43。

史红帅,唐两京佛光寺考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134。

——,《唐两京城坊考》“西明寺”校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184。

——,《雍录》辨误一则,《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70。

——,唐两京“圣善寺”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248。

史念海,开元天宝时期长安的文化,《唐史论丛》1,1988;《河山集》5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唐长安城外郭城街道及坊里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1,1—25;氏著《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2-312;氏著《中国古都和文化》,451-492。

——,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2,1—25;1994:3,1—25。

——,西安地区地形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4,33—54。

——,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1—38,94。

——(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

——,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15—32。

——,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1—22。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1—18,247。

——,《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

——(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一辑),西安,1998。

——,黄土高原的演变及其对汉唐长安城的影响,《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5—87。

——,龙首原和隋唐长安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1—20。

——(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二辑),西安,1999。

——,唐长安城的池沼与林园,《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41。

——,森部丰译,汉·唐时代の长安城と生态环境,《アジア游学》20,勉诚出版,2000,27-55。

史念海、马驰,关陇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关陇集团的建立和巩固,《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42—257。

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唐史论丛》7,1998,1—45;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493-539。

矢野主税,唐代にぉけゐ翰林學士院にいて,《史學研究》50,1953。

室永芳三,唐末内庫の存在形態について,《史淵》101,1970。

——,唐都长安城の坊制と治安机构(上、下),《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2,1974,1—13;4,1975,1—19。

——,唐代长安の左右街功德使と左右街功德巡院,《长崎大学教育学部社会科学论丛》30,1981,1—9。

——,《大都长安》,教育社,1982。

——,唐代内侍省の宦官組織について——高品層と品官·白身層,《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寿記念集論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の諸問題》,中国書店,1987。

手岛一真,唐代宫中の佛教と道教——金仙公主の场合(上、下),《立正史学》78、79,1996,31—49、31—42。

舒峤,唐代长安城的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1,106。

——,浐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251。

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

松本保宣,唐后半期における延英殿の机能について,《立命馆文学》516,1990,71—115。

——,唐代の側門論事について,《东方学》86,1993,1—17。

——,唐代後半期の待制·次対官再论,《立命馆文学》533,1994,69—103。

——,唐代後半期の正殿廷奏について——貞元十八年以降の事例を中心に,《立命馆文學》537,1994,131—153。

——,书评:爱宕元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唐代史研究》1,1998,83-87。

——,唐宣宗朝の听政,《东洋学报》83:3,2001,257—287。

——,唐代常朝制度试论——吉田歓氏《日中宫城の比较研究》によせて,《立命馆东洋史学》26,2003,43—85。

松浦千春,唐代后期の继位仪礼について,《一关高专研究纪要》28,1993,214—224。

--,汉ょり唐に至る帝位继承と皇太子--谒庙礼中心,《历史》80,1993年。

--,玄宗朝の国家祭祀と王权のシンポリズム,《古代文化》49:1,1997,47-58。

松浦友久,尚永亮译,李白的长安体验(上):关于两度进京说的诸问题,《漳州师院学报》1999:4。

松浦友久、植木久行,《长安洛阳物语 悠久たり 王城の地》,角川书店,1996。

宋德熹,唐代曲江宴游之风尚,《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5,21-37。

宋肃懿,《唐代长安之研究》,大立出版社,1983。

宋英,唐长安城的工商业市场,《人文杂志》1995年增刊2,26—29。

Soper, Alexander C. “A Vacation Glimpse of the T’ang Temles of Ch’ang’an. The Ssu-T’a Chi by Tuan Ch’eng-Shi”, Artibus Asiae, 23:1,1960, 15-40.

Steinhardt, N.S. “Why were Chang’an and Beijing so Different?”,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45, 1986, 339-357.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Honolulu 1990.

束世瀓,隋唐宋时代城市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1959:3,20—23。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6,409—425、401。

——,中岛比译,《隋唐长安城と洛阳城》,《东洋史苑》17,1980,17—69。

——,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古学报》1982:2,137—154。

——,隋唐城址の类型,《考古学论考》10,1984,17-26。

——,隋唐城址类型初探(提纲),《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279-285。

——,隋代佛寺布局,《考古与文物》1997:2,29—33、28。

孙昌武,唐长安佛寺考,《唐研究》2,1996,1—49。

——,唐代长安道观及其社会文化活动,氏著《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09-469。

孙机,论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首杯,《文物》1991:6,84—97。

——,玛瑙兽首杯,氏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178—197。

孙民柱,白居易常乐里东亭故居地考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1。

孙英刚,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唐研究》7,2001,263-287。

——,长安与荆州之间:唐中宗与佛教,荣新江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5-150。

——,隋唐长安的王府与王宅,《唐研究》9,2003,185-214。

 

T

谭其骧,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历史地理》5,1987;氏著《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470。

谭文兴,杜甫诗中的曲江,《杜甫研究学刊》1994:1,18—20、8。

唐刚卯,唐代长安的纳课户,《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1991,190-202。

——,唐玄宗的斗鸡与开天朝政治,《唐研究》6,2000,213—220。

唐金裕,西安西郊唐代砖瓦窑址,《考古》1961:9,491—492。

唐亦功,东西方文化特征在城市布局上的体现——长安城与君士坦丁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4,123—125。

唐长孺,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244-272。

陶希圣,唐代管理“市”的法令,《食货》4:8,1936。

陶新民,李白一入长安试论,《河北大学学报》1993:2,9—14。

藤善真澄,药师寺东塔の檫铭と西明寺钟铭,《アジア游学》4,勉诚出版社,1999,66-80。

藤田胜久,汉唐长安の都市水利,《中国水利史研究》22,1992,25—54。

藤枝晃,敦煌出土の长安宫廷写经,《冢本博士颂寿记念佛教史学论集》,京都,1961,647—667。

Thilo, Thomas, Klassische Chinesische Baukunst . Strukturprizipien und soziale Fuktion , Leipzig 1977.

——,Volksmassen, Unruhen und die oeffentliche Ordnung in der Tang-Hauptstadt Chang’an,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1990-17, 152-179.

——,Zur Neugruendung der chiesischen Hauptstadt im 582,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1992-19, 197-196.

——, 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 583-904 Teil: Die stadtanlage, Wiesbaden 1997.

Chang'an. Chinas Tor zur Seidenstrasse, Asien und Afrika. Beiträge des Zentrums für Asiatische und Afrikanische Studien (ZAAS) der 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ät zu Kiel, Band 3: Die Seidenstrasse. Handel und Kulturaustausch in einem eurasiatischen Wegenetz, eds. U. Hübner, J. Kamlah and L. Reinfandt, Hamburg: EB-Verlag, 2001, 131-151.

田边昭三(监修),《シルクロ—ドの都长安の秘宝》,日本经济新闻社,1992。

田银生,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城市规划汇刊》1998:6。

田中淡,隋唐建筑家の设计と考证,《中国の科学と科学者》,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78,209—306。

町田章,隋唐都城论,《东アジア世界にぉける日本古代史讲座》5,学生社,1981,178—223。

同济大学城市规画教研室,《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童玮,隋唐两代长安、洛阳佛籍译撰名录,《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91—213。

土岐善磨,慈恩寺の塔と杜甫,《禅文化》77,1975,16—19。

 

W

外山军治,唐の长安の人口,《学海》4:5,1947,26—31。

完白,《唐代的长安》(祖国文化小丛书),上海四联书店,1954。

丸山茂,唐代长安城的沙堤,《沼尻博士退休纪念中国学论文集》,汲古书院,1990。

万斯年,关于西安市出土唐天宝间银铤,《文物参考资料》1958:5,32—35;《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8-264。

Wang Tao, “City with Many Faces: Urban Development in pre-Modern China”, Exploring China’s Past. New Discoveries and Studies in Archaeology and Art, ed. By R. Whitfield and Wang Tao, London 1999, 111-121.

王北辰,唐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历史地理》9,1991,267—274;《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81-101。

王才强,隋唐长安城市规划中的模数制及其对日本城市的影响,《世界建筑》2003:1,101—107。

王长启、高曼,西安新发现的东罗金币,《文博》1991:1,38—39。

——,西安出土唐代金银铤,《中国钱币》2000:1,59—60。

王崇人,古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王光照,唐代长安佛教寺院壁画,《敦煌学辑刊》1993:1,77—82、97。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3,46-54。

王翰章,颜真卿与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6,1999,298—305。

王井南,长安是杜甫的生里籍贯初探,《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1,40—42。

——,兴庆宫与唐玄宗李隆基,《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2,68—73、81。

——,从《夏日李公见访》探索杜甫在长安的故居,《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71—72。

王静,书评: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唐研究》6,2000,501—506。

——,唐代长安新昌坊的变迁——长安社会史研究之一,《唐研究》7,2001,229—248。

——,书评:Victor Cunrui Xiong,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in Ubr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Heng Chye Kiang, 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唐研究》7,2001,555-563。

——,唐大明宫的构造形式与中央决策部门职能的变迁,《文史》2002:4,101—119。

——,唐大明宫内侍省及内使诸司的位置与宦官专权,《燕京学报》,2003待刊。

——,终南山与唐代长安社会,《唐研究》9,2003,129-168。

——,书评: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唐研究》9,2003,588-595。

王九刚,长安唐代二龙塔调查记,《文博》1991:5,74-76。

王开,唐长安的馆驿,《西安晚报》1983.6.20,4。

王泷,隋唐长安城建筑的艺术成就,《美术研究》1983:2,76—82。

王觅道,古都西安的护城河,《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3,186。

王仁波,唐长安城的佛教寺院与日本留学僧,《文博》1989:6,13—20。

——,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博》1991:1,3—10。

王仁波、何修龄、单韦,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上、下),《文博》1984:1,39—52;1984:2,44—55。

王社教,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2,131—143、251。

——,论唐都长安的人口数量,《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88—116。

王守春,汉唐长安城的水文环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35—252。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的开拓——《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读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235—238。

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1。

王双怀,唐代曲江风景区的变迁,《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37—358;氏著《唐代历史文化论稿》,2003,295—318。

——,唐都长安盛衰的前因后果,《唐代历史文化论稿》,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3,113—138。

王素,唐五代的禁卫军狱,《中华文史论丛》1986:2,117-130。

——,唐代的御史台狱,《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资料》11,1991,138-145。

王素、邵干才,玄武门之变真相,《文史知识》1998:3,23—31。

王维坤,隋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的比较研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一,《西北大学学报》1990:1,101—110。

——,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中日古代都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1991:2,66—71。

——,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一,《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56-1996年)》,三秦出版社,1996,403-416。

——,试论隋唐长安城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布局——隋唐长安城研究之二,《西北大学学报》1997:3,69—74。

——,《中日の古代都城と文物交流の研究》,京都朋友书店,1997。

——,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演变与定型研究,《远望集》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688-694。

——,隋·唐长安城の总设计プランと平城京におけるその受容,《文化学年报》48,同志社大学,1999,197-220。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73—110、249。

——,再论汉唐时代的长安渭河三桥,《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225—234。

王文楚,唐代两京驿路考,《历史研究》1983:6,62—74;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46—81。

王晓如,唐代长安的旅游,《唐都学刊》2002:2,58—61。

王学太,《忆秦娥》(箫声咽)与唐代长安交通,《文史知识》1994:12,115—116、114。

王亚荣,《大兴善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年。

——,大兴善寺与隋代佛教,《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0,6—29。

——,长安大荐福寺与“周、唐革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175—180。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的历史文化价值,《佛教文化》1998:5,27—29。

王永平,论唐代道教内道场的设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2,13-19。

王泽民、巨亚丽、王磊,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兼论九百年来的一个误解,《考古与文物》1994:4,91—93。

王兆麟,西安发现隋唐皇城遗址,《人民日报》1988.8.11。

王政,审美交互作用与唐代长安风俗,《唐都学刊》1991:4,27—29。

王仲殊,试论唐长安城大明宫麟德殿对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殿设计的影响,《考古》2001:2,71—85。

——,试论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及平安京何故皆以东半城(左京)为更繁荣,《考古》2002:11,69—84。

魏承恩,唐代长安和佛教,《法音》1982:2。

文美英,唐人小说中的长安意象,《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集刊》1,1994。

翁同文,世界史上最早的中晚唐间长安出版商,《中国文字》新12,1988;《唐代研究论集》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57-72。

Wright, Arthur F., “Viewpoints on a city; Ch’ang-an(583-904); Chinese Capital and Asian Cosmopolis”, Ventures,5, 1965, 15-23。

——,“Symbolism and Functio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 1965, 667-679.

——,奥崎裕司译,象征性と机能——长安及び他の大都市に关する考察,《历史教育》14:12,1966,1—21。

——,“Ch’ang-an”, Toynee, ed. Cities of Destiny, New York: Mograw-Hill, 1967, 143-149.

——,“Tch'ang-ngan, 583-904: Esquisse historique”, Mélanges de Sinologie offerts à M. P. Demiéville Ⅱ, Paris 1974, Bibliothéque de 1’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20, 335-250.

——, “The Cosmology of the Chinese City”,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by G. W. Skinner, Stanford 1977, 33-37.

——,叶光庭译,中国城市的宇宙论,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37—83。

吴宏歧,论唐末五代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2,145—159。

——,历史上西安所建的陪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145—154。

——,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温暖气候及其影响,《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317—336。

吴宏歧、党安荣,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反映的气候状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4,171—177。

吴庆洲,唐长安在都市防洪上的失误,《自然科学史研究》9:3,1990,290—296。

吴永江,唐大明宫遗址,《文物》1981:7,90—93。

——,唐兴庆宫六号遗址的探讨,《考古》1998:6,74—75。

——,唐代公共园林曲江,《文博》2000:2,31—35。

吴永江、魏效祖,明西安城墙包含隋唐皇城墙考实,《考古与文物》1983:3,42—44。

武伯伦,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考古学报》1963:2,87—99。

——,唐代长安郊区的研究,《文史》3,1963,157—183;氏著《古城集》,88—138。

——,唐代长安遗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关的历史文物,《西北大学学报》1978:1,26—36、67;氏著《古城集》,217—239。

——,唐代长安的奴婢,《人文杂志》1981:1,7—15。

——,唐代长安东南隅(上、中、下),《文博》1984:1,33—38;1984:2,9—34;1984:3,33—42;氏著《古城集》,1—50。

——,《古城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杜甫与长安,《古城集》,81—87。

——,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后各阶层的态度,《古城集》,192—195。

——,唐代长安的几个治生能手,《古城集》,196—204。

——,唐代长安的建筑工匠,《古城集》,205—211。

——,唐代长安的园艺家,《古城集》,212—216。

——,唐京兆郡折冲府考逸,《考古与文物》1990:6,90—97。

武伯伦、武复兴,国际交往与长安的繁荣,《理论导刊》1991:3,40—46。

武复兴,唐长安画苑丛谈,《人文杂志》1981:3。

——,唐长安城,《文物天地》1982:4,25—26。

——,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节日风俗(上、下)——读唐诗札记,《人文杂志》1982:6,114—119;1983:1,122—128。

——,唐长安的市场和商业,《西北大学学报》1985:2,41—43、112。

——,唐代长安的妇女服饰,《人文杂志》1987:6,20—25。

武原,唐玄宗与盛唐时期长安市场的空前繁荣,《经济改革》(西安)1996:6,76—77。

——,《雁塔圣教序记》与贞观时期长安的“佛教热”,《陕西史志》1997:2。

——,略说唐代长安的名画收藏,《华夏文化》2000:3,46—48。

 

X

西村富美子,白居易と裴度の周边—长安·洛阳の两地をめぐつて—(上、下),《未名》18,2000,1—27;19,2001,1—32。

西嶋定生(编),《日中合同ジンポジゥム·古代宫都の世界——奈良·平安の都と长安》,小学馆,1983。

西谷正,马振智译,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礼宾图》的有关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272—277。

夏承焘,据《白氏长庆集》考唐代长安曲江池,《中华文史论丛》4,1963,245—250;氏著《月轮山词论集》,1979,216—220。

夏鼐,唐苏谅妻马氏墓志跋,《考古》1964:9,458—46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燕京学报》专号2,1930。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

晓楚,《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新考,《人文杂志》1997:4,78—80。

小笠原宣秀,唐都长安における佛寺の状况,《竜谷史坛》6,1930。

小野胜年,知玄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研究の一节,《东洋史研究》15:2,1955,43—65。

——,長安の西明寺と入唐求法僧,《佛教兿術》29,1956,28—45。

——,长安の大明宫,《佛教艺术》51,1963,109—120。

——,長安の大雁塔の缐彫り佛畫,《佛教兿術》59,1965,91-104。

——,長安の菩提寺とその周邊,《龍谷史壇》68—69,1974,43—60。

——,長安の西明寺とゎが入唐僧,《佛教史學研究》17:2,1975,1—19。

——,长安の慈恩寺とその文化,《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5,1976,97—126。

——,大道长安に通ず——醴泉坊と醴泉寺をめぐつて,《东洋史苑》28,1987,1—45。

——,休祥坊の三名刹(万善、昭成、崇福),《佛教史学研究》29:2,1986,1-31。

——,《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2卷,法藏馆,1989。

谢重光,张弓著《汉唐佛寺文化史》,《历史研究》1998:5,182—185。

谢海平,《唐代留华外国人生活考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谢思炜,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3,108—112。

谢元鲁,汉唐掖庭制度与宫廷政治,《天府新论》1999:3,73—79;《’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00-407。

辛德勇,唐长安宫城南门名称考实,《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86:1,102—104。

——,大明宫西夹城与翰林院学士院诸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87:1,119—125。

——,唐《东渭桥》碑读后,《考古与文物》1987:2;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106—112。

——,唐长安都亭驿考辨——兼述今本《长安志》通化坊阙文,《唐史论丛》1,1988;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113—116。

——,西汉至北周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3;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117—141。

——,隋唐时期长安附近的陆路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4,145—171;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142—165。

——,汉唐期间长安附近的水陆交通——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1,33—44;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66—176。

——,长安城兴起与发展的交通基础——汉唐长安交通地理研究之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2,131—140;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77—185。

——,隋唐两京城坊若干问题新考,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1,陕西师大出版社,1989,29-55。

——,有关唐末至明初西安城的几个基本问题,《陕西师大学报》1990:1,25—28;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200—206。

——,《隋唐两京丛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长安城寺院的分布与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史知识》1992:6,95—99。

——,考《长安志》、《长安志图》的版本——兼论吕大防《长安图》,黄永年主编《古代文献研究集林》2,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59—201;氏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304—341。

——,唐长安城坊建置丛考,《文史》37,1993,93—112。

——,《唐两京城坊考》述评,《历史地理》12,1995,228-234。

——,书评: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研究》3,1997,549—555。

辛玉璞,关于大雁塔的几个问题,《华夏文化》1999:3。

Xiong Cunrui, “Re-evaluation of the Naba-Chen Theory on the Exoticism of Daxingcheng, the First Sui Capital”,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35,1987, 136-166.

——, “The Planning of Daxingcheng, The First of the Sui Dynasty”,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37,1988, 43-80.

——,Review of T. Thilo, 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 583-904,Early Medieval China, 5,1999, 151-160.

——,Ji-Entertainers in Late Tang Chang’an, 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on, edited by Sherry Mou,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in Ubr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Ann Arbor: Center four Chinese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0.

徐赐成,古长安城国都地位变化的自然因素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11。

徐东升,唐代坊市制的工商业,《福建论坛》2000:3,84—88。

徐国营,历史文物谈丝绸之路上的马球运动,《人文杂志》1999:4,104—105。

徐君峰,唐都长安的人文景观,《陕西师大学报》1994:3,118—122。

徐茂明,唐代翰林院和翰林学士设置时间考辨,《苏州大学学报》1992:3,122—124、1。

徐苹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6,647—656。

——,南宋人所传金中都图——兼辨《永乐大典》本唐大安宫图之误,《文物》1989:9,54—58、96。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699—720。

徐卫民,唐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原因,《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4,1997,134-140。

许嘉甫,李白再入长安索隐,《成都大学学报》1999:4,43—47。

许山秀树,杜牧におる四度の长安时代——为政者としての意识を中心に,《中国文学研究》19,1993。

许雪玲,唐代游历仙境小说与长安文化之关系,《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5,61—74。

许正文,论曲江池的兴衰,《唐都学刊》2002:3,36—38。

薛平拴,试论开元天宝以后的长安商人与禁军,《唐都学刊》1992:3,16—21。

——,论唐代的胡商,《唐都学刊》1994:3,11—16。

——,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大学报》1998:4,113—119。

薛天纬,李白一入长安事迹之我见,《唐代文学论丛》3,1983。

 

Y

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民主评论》5:23,1954;《史语所集刊》30,1959,689—728;氏著《唐史研究丛稿》,367—424。

——,唐代国内交通与都市,《大陆杂志》8:4,1954,3—5。

——,新罗留唐学生与僧徒(初稿),《中韩文化论集》1,1956,67-98;《史语所集刊外编》4,1961,643—679;氏著《唐史研究丛稿》,425-481。

——,唐代长安南山诸谷道驿程述略,《大陆杂志》36:11,1968,10-15;氏著《唐史研究丛稿》,611—626。

——,唐蓝田武关道驿程考,《史语所集刊》39下,1969,1-27;《唐代交通图考》3,1985,637-667。

——,唐代长安洛阳道驿程述,《新亚生活双周刊》12:3,1969,3—5;《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1,1970,77—134;《唐代交通图考》1,1985,17-89。

——,《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

——,唐两京馆驿考,《唐史研究丛稿》,1969,285—304;《唐代交通图考》1,1985,1-16。

——,唐子午道考,《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香港,1970,1-14;氏著《唐史研究丛稿》,305-322;《唐代交通图考》3,1985,669-686。

——,元和志所记凉州至长安两道试释,《大陆杂志》41:5,1970,3—4。

——,唐代长安西通凉州两道驿程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4:1,1971,23—92;《唐代交通图考》2,1985,341-495。

——,唐代长安太原道驿程考,《新亚学报》10:1,1971,1—44;《唐代交通图考》1,1985,91-128。

——,唐代长安灵州道及灵州在西北交通上之地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5:1,1972,77-122;《唐代交通图考》1,1985,175-227。

——,元和志所记凉州至长安两道之研究,《东方文化》10:1,1972,1—7。

——,唐代长安北通丰州天德军驿道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6:1,1973,144—165;《唐代交通图考》1,1985,229-258。

——,唐代长安东北通胜州振武军驿道考,《新亚学报》10:1,1973,233—248;《唐代交通图考》1,1985,259-276。

——,《唐代交通图考》1-3,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85。

——,唐代长安人口数量的估测,《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94,1—20。

颜娟英,武则天与唐长安七宝台石雕佛像,《艺术学》1,1987,40—89。

——,盛唐玄宗朝佛教艺术的转变,《史语所集刊》66:2,1995,559—678。

——,唐长安七宝台石刻的再省思,《远望集》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829-842。

颜尚文,《隋唐佛教宗派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80。

阎磊,西安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文物》1959:8,34—35。

阎文儒,《唐西京考》,西安新中国出版社,1948。

——,西安大雁塔考,《史学月刊》1981:2,14—17。

阎文儒、阎万钧,《两京城坊考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阎希娟、郭文毅,汉唐长安城园林的绿化及其现代启示,《唐都学刊》2001:2,37—40。

杨富学、王书庆,唐代长安与敦煌佛教文化之关系,《’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74-181。

杨鸿年,《隋唐宫廷建筑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隋唐两京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杨鸿勋,唐长安青龙寺密宗殿堂(遗址4)复原研究,《考古学报》1984:3,383—401。

——,唐长安荐福寺塔复原探讨,《文物》1990:1,88—91。

——,唐长安大明宫含光殿应为五风楼形制,《文物天地》1991:5,24—25。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再论,《城市与设计》1,1997,75—102。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の复元的研究——その建筑形态にかんする试论,《佛教艺术》233,1997,111-14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中国都城の起源と発展》,东京学生社,1987。

杨绳信,长安是中国古代佛经编译的基地,《周秦汉唐研究》1,三秦出版社,1998,319—344。

杨文秀,唐宋时期兴庆宫的变化,《唐都学刊》1992:4,12—15。

杨希义,唐延英殿补考,《文博》1987:3,49—51、58。

杨希义、陈忠凯,唐代墓志中所载的长安坊里,《文博》1988:5,47—55。

杨希义、唐莉芸,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敦煌研究》1994:4,135—144。

杨晓春,唐长安未考定诸坊名之再探讨,蒋赞初主编《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48—353。

姚坚,《唐代的长安》(中国历史小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60。

叶国良,诗文与礼制(20)——何处是长安,《国文天地》12:9,1997,36—38。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Yen Chuan-ying(颜娟英), The Sculpture from the Tower of Severn Jewels:The Style,Patronage and Iconography of the Monument , Harvard University.1986.

伊藤诚浩,秦王李世民(唐太宗)と长安胜光寺——唐太宗の崇佛事情の一面,《印度学佛教学研究》48:1,1999,232-234。

亿里,唐长安街道的绿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3,114。

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历史研究》1959:6,41—44。

雍际春,隋唐都城建设与六朝都城之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1—13。

——,唐都长安的文化功能,《天水师院学报》2000:2。

余淑娟,《唐代曲江诗空间意涵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余蔚、祝碧衡,唐代长安城内土地利用形式的转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38—42、127。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Z

曾玲玲,唐代“酒家胡”的身份和技艺,林中泽主编《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39-48。

曾我静部雄,唐の南衙と北衙の南司と北司への推移,《史林》64:1,1981。

——,都市里坊制の成立过程について,《史学杂志》58:6,1949。

曾一民,唐长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迹之探索,《第二届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5,151—172。

斎藤茂,白居易の《话长安旧游戏赠》について——风俗资料としての侧面から,《中国诗文论丛》5,1986。

翟春玲、王长启,青龙寺遗址出土“盈”字款珍贵白瓷器,《考古与文物》1997:6,6—12。

詹德隆,汉魏至唐宋时期的郊坛遗址,《文博》1999:1,39—46、57。

詹宗佑,《隋唐时期终南山区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

张伯龄,考与景教碑有关的人和事,《文博》1991:1,99—102。

张忱石,唐两京坊宅补遗,《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2,38—72。

张扶万,吕刻唐长安故城图考证叙,《陕西教育月刊》1:10,1935。

张弓,唐代的内道场与内道场僧团,《世界宗教研究》1993:3,81—89。

——,《汉唐佛寺文化史略》(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张广达,再读晚唐苏谅妻马氏双语墓志,《国学研究》10,2002,1-22。

——,唐代长安的波斯人和粟特人——他们各方面的活动,《唐代史研究》6,2003,3—16。

张国刚,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18,1983,83—92。

——,书评:Thomas Thilo 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 583-904 Teil:Die stadtanlage,《唐研究》4,1998,562—566。

张国柱、李力,西安发现唐三彩窑址,《文博》1999:3,49—57。

——,唐长安醴泉坊三彩窑烧造年代初探,《丝绸之路》2001:1,63—64。

张骅,古代长安的囿苑,《文博》1986:2,49—55。

张可喜,联结长安和奈良的丝绸之路,《陕西日报》1979.12.8。

张良皋,浅谈杜甫在长安的居处,《草堂》1982:1。

张邻,唐代的夜市,《中华文史论丛》1983:1,237—246。

张铭洽(主编),《长安史话》隋唐分册,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

张鹏一,唐大明、兴庆两宫图残石跋文,《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5:4,1934。

张萍,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4,28—37、126。

——,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唐史论丛》6,1991,289-305。

张萍、陆三强,唐长安的酒,《中国史研究》1993:3,34—44。

张清宏,唐代的曲江游宴,《华夏文化》1998:2,51—52。

张庆,唐代长安的居民区——坊,《文史知识》1989:9,54—57。

张庆华,盛唐长安闻羯鼓,《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998:9,34。

张荣芳,《唐代京兆尹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7。

——,唐代京兆少尹研究,《第一届唐代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唐代研究学者联谊会出版,1989,696-724。

——,唐代京兆府僚佐之分析——司录、判寺与参军,《东海学报》30,1989,85—94。

——,唐代长安刑场试析,《东海学报》34,1993。

张少倩,唐宋都城比较分析,《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317—9。

张十庆,麟德殿“三面”说浅析,《考古》1992:5,451—455。

张宪生,隋唐长安城的宗教现象,《育达学报》8,1994,13—27。

张晓虹,唐代长安流行文化的传播地域及方式,李孝聪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13—438。

张兴胜,唐代长安的,《丝绸之路》1997:6,14—15。

张燕、刘春梅,长安与唐代文学,《华夏文化》1999:1。

张艳云,唐代“宫市”考,《陕西师大学报》1989:3,59—62。

——,唐代长安的重牡丹风气,《唐都学刊》1995:5,17—19。

张永禄,唐长安城坊里管理制度,《人文杂志》1981:3,85—88。

——《唐都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主编),《唐代长安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张泽洪,唐代长安的道教,《唐都学刊》1993:3,26—30。

张泽咸,唐代城市构成的特点,《社会科学战线》1991:2,152—157。

章诚望,谈李白两入长安问题——对稗山先生有关论文的商榷,《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2,50—54。

章群,唐代的胡僧,《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807—839。

——,《唐代祠祭论稿》,台北,学海出版社,1996。

——,唐代之祠庙与神庙,《严耕望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119—150。

长部悦弘,隋の辟召制废止と都市,《东洋史研究》44:3,1985,55-84。

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蕳壁墓清理简报,《文博》1989:6,3—12。

赵弘毅,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新发现述评,《西北大学学报》,1995:2,83—86。

赵俊玠等(编注),《唐代诗人咏长安》(上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983。

赵康,论唐代翰林学士院之沿革及其政治影响,《学术月刊》1986:10,71—76。

赵力光,唐长安城善和通化两坊考,《文博》1993:5,39—42。

赵立瀛,论唐长安的规划思想及其历史评价,《建筑师》29,1988,41—50。

赵强,西安发现唐代坊里道路遗址,《中国文物报》1992.11.8。

——,略述隋唐长安城发现的井,《考古与文物》1994:6,71—73。

赵强、李喜萍、秦建明,唐长安城发现坊里道路遗迹,《考古与文物》1995:6,2—5。

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原因发微,《学术月刊》1998:2,94—95。

——,唐长安新设刑场——独柳树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3,85—96。

——,唐代长安新设刑场独柳树考论,《史学月刊》2003:2,121—123。

赵文润,武则天晚年驾临长安考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6,1999,111—117。

赵雪,唐长安城城市规划思想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2,160—164。

赵峄桐,西安唐代礼佛奏乐图石刻佛座内容浅议,《文物》1985:3,19。

赵永东,唐代集贤殿书院考论,《南开学报》1986:4,12—20。

赵雨乐,唐代における飞龙厩と飞龙使——特に大明宫の防卫を中心として,《史林》74:4,1991。

——,唐代内诸司使的构造,《东洋史研究》50:4,1992。

——,《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史研究(一)——三班官制之演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构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唐末北衙禁军的权力基础,《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唐代学会编,1997,523-538。

——,唐代宫廷防卫与宦官权力渊源,《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5-58。

——,唐代宦官机构衙署考,《第四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功大学,1999,621—636。

——,从武德使到皇城使——唐宋政治变革的个案研究,《唐研究》6,2000,255—268。

——,唐代北衙机构的形态再析——判官、押衙等衍生,《’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71-477。

——,唐代翰林学士院与南北司之争,《唐都学刊》2001:1,27-33。

——,唐前期北衙得骑射部队——“北门长上”到“北门四军”的几点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2,74—81。

郑宝琦,“玄武门之变”起因新探,《文史哲》1988:4,22—25。

郑洪春,香积寺考,《人文杂志》1980:6。

郑卫,唐代洛阳、长安两京女性的流行服式及其演变的内外部条件,《中州今古》2002:6,43—45。

郑文,李白第一次赴长安的取道及其在长安附近的行踪,《社科纵横》1992:6。

郑文、单芳,由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取道对《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编年的意见,《西北师大学报》2003:1,54—57。

郑显文,唐代长安城人口百万说质疑,《人文杂志》1991:2,91—92。

植木久行,唐都青竜寺詩初探,《道教と宗教文化》,平河出版社,1987。

——,唐都長安樂游原詩考——樂游原の位置とぞのイメ—ジ,《中国诗文论丛》6,1987。

中纯子,中唐の集贤院——中唐诗人にとっての宫中藏书,《东方学》96,1998,59-74。

中岛比,唐两京城坊考收载人物觉书,《东洋史苑》18,1982,28—110。

——,唐两京城坊考收载人物觉书,《东洋史苑》19,1982,1—68。

——,唐两京城坊考收载人物拾遗稿,《东洋史苑》26、27,198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1:11,595—61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0:1,214—2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1,33—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发掘,《考古》1961:5,248—250。

——,唐青龙寺遗址踏查记略,《考古》1964:7,346—348,354。

——,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5,322—327,321。

——,陕西唐大明宫含耀门遗址发掘记,《考古》1988:11,998—1001。

——,唐长安青龙寺遗址,《考古学报》1989:2,231—262。

——,唐长安城安定坊发掘记,《考古》1989:4,319—323。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1,45—55。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3,341—406。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资料有关问题的说明,《考古》1998:2,93—96。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7,29—47。

中村裕一,唐代内藏庫の変容——進奉を中心に,《待兼山論叢》4,1971。

——,唐代の進奏院狀について,《史學研究室報告》3,武庫川女子大學文學部,1984;氏著《唐代官文书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1991,323-349。

——,唐代文献にみえる文书传達とその速度,氏著《唐代官文书研究》,458-491。

中村治兵衛,唐代の村落と隣保——全唐诗よりみたる四隣を中心に——,《中国律令制の展开とその国家·社会とその关系》,1984。

——唐代における——都市(一州)二县制,《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1988,107—114。

钟树梁,试论杜甫长安十年诗,《杜甫研究学刊》1994:4,3—10。

塚本善隆,隋文帝の宗教复兴特に大乘佛教振兴——长安を中心について——,《南都佛教》32,1974,27—53。

——,唐中期以来の长安の功德使,《东方学报》4,1933;《塚本善隆著作集》3《中国中世佛教史论考》,1975,253—284。

周叔迦,订正《两京新记》,《服部先生古稀祝贺记念论文集》,1934,503-521;氏著《周叔迦佛学论着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953—968。

周伟洲,唐代关中民族的分布及融合,氏著《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40-150。

——,唐梨园新考,《周秦汉唐研究》1,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45—360。

——,温国寺考,《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庆北,2000,284-289。

周益、姚丽君,从长安、扬州的繁荣看唐代城市个人消费的特点,《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241—244。

朱捷元,关于唐“东市库”银饼及税银的一些问题,《文博》1987:6,49—52。

朱捷元、李国珍、刘向群,西安西郊出土唐“宣徽酒坊”银酒注,《考古与文物》1982:1,51—52。

朱捷元、秦波,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74:2,126。

朱金城,白居易长安住宅坊里小考,《白居易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3。

朱雷,唐“籍坊”考,《武汉大学学报》1983:5,114—119。

朱丽双等,隋唐长安史地丛考,《唐研究》9,2003。

朱玲玲,坊里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古都研究》3,1987。

朱士光,汉唐长安地区的宏观地理形势与微观地理特征,《中国古都研究》2,1986,83—95。

——,论周秦汉唐文化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制的影响,《陕西师大学报》1995:3,52—53。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陕西师大学报》1998:1,79—85。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114-127。

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9,2003,85-128。

——,唐代长安建筑园林及其文学表现,《传薪集: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研究集刊之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17-143。

诸祖煜,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东南文化》1999:4,77—80。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の研究》,東京東洋書林,1933;1983年新装复刻版。

——,杨炼译,《长安史迹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佐藤长,吐蕃的入侵长安,《京都大学文学部50周年纪念论集》,1956。

佐藤武敏,唐代の市制と行——とくに长安を中心として,《东洋史研究》25:3,1966,32—59。

——,《長安》,近藤出版社,1971。

——,《长安——古代中国と日本》,京都朋友书店,1974。

——,唐長安の宫城にっぃて,《江上波夫教授古稀記念論集——考古、美术篇》,东京,1976,227—241。

——,唐の朝堂にっぃて,《难波宫と日本古代国家》,东京,1977,183—213。

——,洛阳·长安と佛教文化,《シルヮロ-ドと佛教文化》,东洋哲学研究所,1979,51—78。

(2003/10/17完稿,载《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22期)

2004-2-25修订补充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